詳細資料
人生歲月何其短暫,世間事詭變多端,這些無不是因人心受萬花世界塵垢所覆蓋,迷失清純本性。作者將古今以來,在人間、時間、空間之間,隨處可見可聞的茶餘飯後平凡事,重新來一番領會,幸福路上,有幸與讀者分享。
【作者簡介】
黃丁霖Philip Huang
1947年出生,法號濟諾,筆名自在。
大同工學院工商管理、臺大商學研究所企業管理畢業。
曾任南非司麥樂公司負責人、南非慈濟基金會負責人、英國福聚公司負責人、英國慈濟基金會負責人。
現任英國TZU(London) Ltd.公司負責人、香港Juang Yuh Media Ltd. 傳媒公司負責人、上海慈濟基金會志工。
目錄
推薦序
飄洋過海的善念/簡守信
他鄉遇故知,暖流縈心田/林志哲
得法傳法不亦悅乎/黃華德
人有善願,天必從之/邱曜山
自序/人生本無事,自在免是非
前言 成書因緣
第一篇 談人類的思想與行為
第一章 生活
第二章 事業
第三章 友情
第四章 親情
第五章 愛情
第六章 做事
第七章 婆媳之間
第八章 孝親
第九章 天倫樂
第十章 享受
第十一章 生氣
第十二章 是非
第十三章 人生
第十四章 定心
第十五章 信心
第十六章 歡喜
第二篇 談事情的始末面面觀
第十七章 名利
第十八章 人情
第十九章 貪心
第二十章 風氣
第二十一章 風俗
第二十二章 偶然
第二十三章 勤快
第二十四章 懶惰
第二十五章 真假
第二十六章 流浪
第二十七章 有心人
第二十八章 人事
第二十九章 本性
第三十章 勇士與懦夫
第三十一章 吉凶
第三十二章 輕利
第三篇 談物質的生滅與存亡
第三十三章 心理
第三十四章 生理
第三十五章 物理
第三十六章 辛苦
第三十七章 時間
第三十八章 空間
第三十九章 人際關係
第四十章 喜怒哀樂
第四十一章 世間
第四十二章 意志
第四十三章 希望
第四十四章 敬愛吾師
第四十五章 報眾生恩
第四十六章 蓮花
第四十七章 樂捐
第四十八章 虛偽
第四篇 談大自然與精神生活
第四十九章 動物
第五十章 礦物
第五十一章 方圓
第五十二章 生命
第五十三章 成就
第五十四章 無常
第五十五章 緣分
第五十六章 崇拜
第五十七章 美善循環
第五十八章 清淨與污染
第五十九章 曙光
第六十章 發願
第六十一章 信與解
第六十二章 大愛
第六十三章 輕安
第六十四章 讚美
第五篇 談修養與人間幸福路
第六十五章 居安思危
第六十六章 迷失
第六十七章 信仰
第六十八章 動與靜
第六十九章 寂寞
第七十章 修行
第七十一章 心與行
第七十二章 煩惱
第七十三章 慈悲
第七十四章 智慧
第七十五章 有所作為
第七十六章 命運
第七十七章 聲望
第七十八章 平安
第七十九章 幸福
第八十章 點心燈
第六篇 總結心語
飄洋過海的善念
◎簡守信
在大林慈濟醫院服務時,經常邀約醫護人員與社區慈濟人一同下鄉義診、往診,關懷貧病無依的鄉親。後來科內來了一位年輕主治醫師許宏達,個性開朗隨和,不但在院內結下好人緣,與慈濟志工及鄉親病人也毫無隔閡,用心於臨床業務之餘,還十分熱心參與往診等服務,並且帶著一對幼小的女兒同行。
那些乏人聞問的暗角裡,有長年臥床而身軀變形的傷患、有照護不當而潰爛腐臭的大傷口,許醫師總是一踏進門就自然而然地靠近他們身邊,發揮專業膚病療傷,還會主動幫阿公、阿嬤剪腳趾甲。孩子耳濡目染之下,對於長輩都能無分別心地關懷互動。
一回走在醫院開刀房的走廊上,看見房間裡的他正彎著腰,與躺在手術檯上的小病人親切談笑,直到麻醉藥物發揮作用,小朋友沉沉睡去後,才接著進行醫療作業。這位外科醫師的舉手投足自然流露出那分對人的體貼與疼惜,令在旁的人看了都溫暖與難忘。
進一步熟悉後得知,原來許醫師從小隨長輩移居南非,在完成醫學教育後,就隨著當地慈濟人的腳步走入孤兒院、老人院,照顧貧窮弱勢族群與當地華人的健康。年紀輕輕就受到慈濟人的行儀薰陶,自然而然形塑他親近人群的特質。
南非與臺灣相隔一萬多公里,但志工深耕當地的用心與投入,與臺灣慈濟人無異;在資源缺乏、人力單薄、語言隔閡的條件下付出,精神更令人感佩。志業開展之初想必萬分艱辛,而說起南非慈濟因緣,就不能不提到黃丁霖師兄。
南非曾因實施種族隔離政策而族群對立,八○年代末到九○之初社會劇烈動盪,外資企業紛紛撤出南非。但黃師兄等人謹遵證嚴法師的勉勵,取之於當地、用之於當地,反過頭來結合當地臺商的力量,成立慈濟據點,用愛心照顧當地人,成為祥和南非社會的實質力量。
在多位華人志工的帶動下,如今非洲多國大地湧現粒粒飽滿的「黑珍珠」,多數本土志工不曾來臺灣,但他們珍惜慈濟因緣,信念堅定,即使自身窮困也能積極行善付出,在貧瘠的環境中,長成枝繁葉茂的大菩提林。他們的虔誠精進,是身在富裕安逸國度的我們的學習典範。
從南非、英國到上海,丁霖師兄的足跡到哪,就將慈濟種子播往當地,他是個成功的實業家,更是勤耕心田的人間菩薩,帶動臺商與當地人回饋社會。他也熱心僑界事務,照顧旅外華人,遇到急難事故,更不畏路遙即時趕赴需要的地方,發揮膚慰身心的力量,這分精神令人感動。
欣見丁霖師兄將豐富的人生閱歷化為文字,集結成書,在《幸福路上》中,聽見的不只是老黃說古今中外的故事,更能在他的一念之間感受慈悲與智慧,讓人看見真,發現善,體會至美的人間溫情。
(本文作者為臺中慈濟醫院院長)
【推薦序】
他鄉遇故知,暖流縈心田
◎林志哲
二○○五年,從長庚醫院申請到補助前往英國留學,帶著三個幼子來到倫敦。雖然之前已出國多次,但長期求學生活不比旅遊,剛來到這陌生地方一切從頭開始,面對課業壓力、語言障礙、文化差異所帶來的生活壓力,不得不四處打聽協助契機。經友人介紹結識本書作者黃丁霖師兄,當時對他第一印象,是個為人親切、善於交談的長者,不時鼓勵為後進加油打氣,讓我安心學習;尤其聽他說起遠赴非洲、歐洲的人生經歷,更是啟蒙我思想改變的榜樣。
黃師兄當時是英國慈濟負責人,經常邀我在課餘時間到慈濟當志工,到華人社區敬老院做義診及對社區會眾健康講座等活動。每當活動結束,他總會為我準備晚餐,他鄉遇故知,一股暖流不時縈繞在心頭直到今天,感謝他給我布施及廣結善緣的機會。
有幸受邀書寫推薦文,知道他從過去在南非、英國等地,一方面從事生意一方面做慈濟志工,他的個人信仰與工作嚴守分際,在在值得學習。本書《幸福路上》恰如其分地展現他的精闢智慧,以致力慈濟慈善志業與海外打拚事業三十年的見聞,經歷人生不同轉折,也見證宇宙生命的無常觀。
此書涉及人生觀、宇宙觀,以至最終每個人如何用心認識自己、建立信心,重新定位個人的生命價值觀。書中述及上百例古今事跡,世事軌跡驟然間發生不可思議變化,提醒世人跳脫個人意識心態,從而不再執著、不為欲念困惑,在人際之間取得平衡。人生如此平凡,生活本就可以過得幸福美滿。
離開倫敦轉至匹茲堡完成學業,回國行醫及從事醫療行政工作彈指十餘年,對人生亦有不同領會,對本書所言心有戚戚焉,相信也能帶給讀者面對人生困境的指引。
(本文作者為高雄長庚醫院外科部主任)
【推薦序】
得法傳法不亦悅乎
◎黃華德
拜讀丁師兄之新著,非常感佩,文筆深入淺出,讓人讀起來非常喜悅,又能適時舉例,書中有法讓讀者印象深刻,受益良多。
丁霖兄是一位不斷精進的修行友人。記得二十多年前,在倫敦他就送我含有深意、帶有祝福及期許的二字「放下」,當時我想他是看我忙忙碌碌,靜不下來,一味地在追求事業獲利及發展,而忙得不亦「盲」乎!當時的放下,應該是叫我緩一緩,不要那麼衝,雖也是心靈上的緩和,但主要還是針對事業上的心態。
之後,「放下」二字就不僅僅針對事業上的心態了,更是在面對所有人、事、物時,不論是順境、逆境,心靈上都能自在泰然,也就是能面對它、處理它、放下它。痛苦緣生於欲望,欲望愈大痛苦愈多,如何減少欲望才是真功夫;這必須體悟自然法則的道理,身有生、老、病、死,心有苦、集、滅、道,物有成、住、壞、空,最終皆是「空」,因此把握當下才是真道理。
這也是恩師證嚴法師的開示。想想自己,有時當下聽了師父的開示,經過了幾年,才在實務的感受中體會出來,體悟的當下,不禁感到法喜充滿。
丁霖兄現在的自在,令人羨慕感佩;他進一步將感受心得分享出來,更是「得法傳法不亦悅乎!」
書中提到,「人心的貪、瞋、癡,造成社會不安,需以戒、定、慧來消除,守成則不欲,不欲則不貪;瞋怒者多動,定則不動,不動則不生怒;呆癡者愚,慧則不愚,不愚則不生癡。」精闢點出人性的盲點,並示以改善之道。
末學受命寫序,誠惶誠恐,作者的誠意又不敢推辭,謹將對此書的感受誠表一二。在此,誠摯地祝福更多的讀者能與本書及作者結此因緣,好書大家推薦享讀,也是功德一件。
(本文作者為中華民國紡織業拓展會副董事長、大愛感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德式馬企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推薦序】
人有善願,天必從之
◎邱曜山
黃丁霖師兄是典型落實證嚴法師「佛法生活化,菩薩人間化」的靜思弟子,將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六度的智慧,力行在人生旅途中。
從一九八三年遠赴南非創業,近三十年間,他跨越臺灣、南非、英國、美國再回到亞洲。如今旅居上海,成立佛學研究中心,以正知、正見、正覺的清淨心,一步一腳印,步步踏實分享佛法,承續證嚴法師的悲願,秉持印順導師「為佛教,為眾生」為職志。
用心閱讀了丁霖師兄的《正直路》及新作《幸福路上》,衷心讚歎所謂「菩薩遊戲人間」,深入淺出道出因緣果報的道理。在他近三十年的遊化,篳路藍縷,在異地開創了志工之路。他曾是慈濟在南非的第一任負責人及英國的第二任負責人,並在不同國度推動慈濟志業;後又淡然展開遊化的職志,一切演化呈現了一切因緣生、因緣滅,走過了就放下的真空妙有。把握每一個當下,前腳走、後腳放,造就了南非、英倫慈濟志業的濫觴。
證嚴法師一再告誡我們:「佛法是教育,是生活。」儒家、道家理念的「有所為、有所不為」及「無為」,一切都在丁霖師兄遊化旅程中不斷呈現。
「慈悲是宇宙生生不息的祕密,心存善念就會有不同結局。」書中將愛(清淨無染的愛)與善(付出無所求)的因果關係,呈現得淋漓盡致,人、事、物的刻畫,讓人有如身歷其境,如同與他遊遍了娑婆世界。
丁霖師兄「說他所做,做他所說」,盡心盡力,為了達到證嚴法師「人心淨化,社會祥和,天下無災難」的目標而努力。
此書值得讀者們咀嚼細讀,可以品味丁霖師兄在事業、志業上的「心寬念純」及他「出生入死」的因果對應。所謂「人有善願,天必從之」,這是他分享如何將 善法散播在人間,承載了所行菩薩道的足跡,也是慈濟文史上,舉足輕重的另一篇章。
(本文作者為良友國際食品公司董事長、溢霖貿易股份有限公司執行長、慈濟北區榮董聯誼會召集人)
【自序】
人生本無事,自在免是非
人有眼、耳、鼻、舌、身、意等感官形式,具有六種不同作用,是製造是非根源,故聖賢視之為人心汙染起源。
美國視障作家海倫‧凱勒曾說:「我要把別人看到的當成我的太陽,別人聽到的當成我的樂曲,別人嘴角的微笑看作我的快樂。」每個人如果能把別人的事都看成是自己的事,做到誠意又簡單,即使有事,最終也能大事化小而至平安無事。
誠如慈濟證嚴法師「靜思語」所云:「對的事,做就對了!」此中強調「對的事」,天下本就沒有什麼了不起的大事,只是一些見解偏差、意識淺陋的人,自己擾亂心思,遇事生非、見人生疑,自尋煩惱而已。
一切人、事、物本來簡單,行事當中若有不如意,這是因為人的分別、妄想,偏執的心態所造成。因此聖賢說:「諸相無礙眾生,實著相心障礙眾生。」
人生世事,猶如莎士比亞在《哈姆雷特》當中的一句名言:「世間事無好壞,全為思想使然。」(There is nothing either good or bad,but thinking makes it so.)改編自莎翁名劇《馬克白》的舞臺劇《欲望城國》,我們可以看到悲劇的主角,或因思緒混亂,或因沒有根據的讒言,自我推波助瀾受苦束縛,最終踏向血腥路遭致覆滅。
世界上的事情沒有好壞之分,某些事只要想法改變,一生因此翻轉成為好結局。
古往今來社會發生事件不斷,人生也在多變時局中屢次接受挑戰與應變。今以《幸福路上》問世,運用短句或偈文,簡要論述事、理二相,復以俗事名稱為題要,闡述人情世事,人生遭遇艱難險阻過程;每篇文末,以筆者心得為結語。
謹以真實人事、寓言故事及古今哲人史跡,隨附筆者擔任志工點滴與讀者分享,期許人生路上未盡完美者不再覆轍,對若干史跡感悟而受益;未盡周延處,敬請讀者指教。
是幸!
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