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蒞臨:慈濟人文喜閱書苑!

育兒放飛記

庫存: 現貨

原價: NT$350

特價: NT$315

冷莉萍主述;凃心怡、冷莉萍撰文
ISBN:978-986-5726-87-4
出版日期:2020.04初版
352頁/15×21公分/平裝/內文黑白

育兒放飛記

雙擊圖片以瀏覽完整大小

縮小
放大

詳細資料

「你怎麼敢這麼做?」
四十歲那年,孩子還小,經濟吃緊,
我卻不顧一切地想去自助旅行,想去西班牙!
在那個網路、手機都還不太普遍的年代,
英文說不好、單字認識有限的我,
像個手無寸鐵的出征勇士,朝自己的夢想前進。
眼界大開後,我也為孩子規畫一趟趟學習之旅,
把教育變成一場方法不設限的實驗……

  

奇蹟,要先相信才會發生!
——知名金馬獎導演 魏德聖

 

臺灣四面環海、資訊發達,然而年輕人如果安於舒適而選擇小「怯」幸,失去探索冒險的行動力,最終不免急於看到成果而將目標設定得太短淺。
本書作者教育出的一雙子女,足以證明只要相信孩子、給孩子舞臺,絕對可以培養出具有競爭力的下一代,更是未來十至二十年地球村需要的人才。

 

目錄

【各界推薦】

【楔子】寫在故事之前

 

【輯一】成為母親

婚姻

想像力

選擇

 

【輯二】重新找回自己

哪裏出了錯?

我想去自助旅行

中年學習之路

朝西班牙出發

 

【輯三】輕輕放開雙手

廚房遊戲

我不要有個萬一

英文暖身操+飛機上的地理課

親子自助遊

到花蓮念國中

充滿人文的生活教育

縫補過的襪子

放手的智慧

 

【輯四】異地求生

 赴美當交換學生

打破成見

人有無限可能

女兒的「笨蛋學習法」

千里外的傷

再闖德國

小小文化大使

一甲子功力

 

【輯五】欣賞這芬芳

胸懷大志的少年

遊戲中的作文課

換孩子帶我看世界

獨一無二的爸爸

醫院牆上的家傳戒指

 

【後記】五十歲開始寫一本書

  

【各界推薦】

張良維/東醫氣機導引養身運動協會創辦人

作為「現代女性」這樣一個角色,莉萍從為人妻、為人媳、為人母到成為自己;這一路上跌跌撞撞、耐人尋味的生活寫照與場景,濃縮在一篇篇對子孫寄予期待的書信裏,書寫著一位平凡母親扮演著不平凡女性的過程。

莉萍跟我學習氣機導引二十年來,我看到的是一位生活教育家母親面對自己與家庭成員的成長,所付出的行動力與努力。莉萍熱心助人和分享美好的性格,讓我感受到她的生活經驗其實更像是一種生命修行;就拿面對孩子的教育,莉萍所付出的不只是傳道、授業、解惑,還包括許多愛與盼望。她像是一位生命導演,戰戰兢兢地面對生命成長的教育劇場,隨時隨地將自己擺在實踐者的位置,改變別人之前,她必先改變自己。

很樂意看到莉萍將生活歷練的心得,用書信的方式編寫成書分享給社會大眾。內容豐富,真實極富教育意義,在這二〇二〇年全球因新冠疫情恐慌之際,願這本書為社會注入一股清新的暖流。

 

涂承恩/真原分子醫學講師

好友莉萍出版了一本很有特色的親子書《育兒放飛記》。

看完初稿章節,再細讀〈英文暖身操+飛機上的地理課〉和〈親子自助遊〉兩篇充滿理性感性、溫馨有趣的遊記內文,娓娓道來的心情探索故事、接受孩子的想法和思考模式等,令我由衷讚佩。

莉萍從事美學設計工作,在百般忙碌中,還能為兒女安排這麼溫暖貼心的親子互動,奉獻時間心力為孩子們築夢圓夢,絕非易事。寫到這裏,我這個身為兩個兒子的父親,內心不禁湧起愧疚之情,以及濃濃「俱往矣」的惆悵。在孩子們的童年和青少年時期,我淹沒在事業的忙碌中,親子互動交流太少,缺席太多,錯失了陪伴他們「一去不復返」的珍貴時光。

我和莉萍在「分子醫學」課堂上相識,迄今有十餘年了。她的求知欲望和學習動力都很強,上課非常專注認真。課後我們偶爾交換心得,才知道她是大自然生命力的信仰者,珍愛大自然一切美好事物。夫妻兩人是假日農夫,親手種植各種有機蔬菜,種下種子,也種下心中的幸福。

教養兒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像摸著石頭過河,跌跌撞撞,有歡笑幸福,也有挫折無奈和失落懊悔……這樣一路摸索,一路犯錯,在汗水淚光中,把孩子養大成人。如果能像莉萍一樣,從生活出發,和孩子一起築夢,放下權威教條和各種束縛羈絆,去了解孩子的心靈和願望,一起做旅遊功課,牽手勇闖陌生的國度,一起學習探索,克服各種障礙,從中發掘孩子的天賦強項,實現孩子們的夢想……那又是更加不易。

一般人工作忙碌且充滿壓力,在親子教養上,有著不能輸在起跑點的同儕標準,常需有形的分數成績才安心,所以缺少放手技巧與創意!

親子教育全世界沒有公式與定律,本書最大的特點是沒有說教及教條,只是溫暖地陪伴孩子!看完本書猶如電影般,很不一樣的教育路,都濃縮在文字中!

別人的方法不可複製,但可參考借鏡,孩子遇到困難時,父母每教孩子一個方法,等同於幫他圍上一道籬笆。要先相信孩子,試著放手讓他們自己飛,必然如書中後續發展般,孩子靠自己的方式起飛,不可預期卻充滿更多的可能性!

 

魏德聖/知名金馬獎導演

「奇蹟,要先相信才會發生!」

 

李玲惠/花蓮慈濟大學附屬高級中學校長

小時候,喜歡在空曠的草地上放風箏,當風箏好不容易擺脫地面飛起來,著實讓人興奮又緊張。興奮的是,風箏真的飛起來;緊張的是,怕線沒拉好,風箏就會栽跟頭。風箏能飛多高多遠,全靠放風箏的人順著風勢風向,透過風箏線一放一拉、一緊一鬆而讓風箏高飛。

回到真實世界,教育兒女不也是如此?拉太緊、太使力,風箏可能斷線;放太鬆、不使力,風箏就在空中亂舞,甚至不知去向。父母教養孩子的歷程,管太嚴、逼太緊,孩子可能失去學習的興趣,更可能轉為叛逆而破壞親子關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如何教養培育,影響孩子甚鉅,在閱讀本書的初稿中,我彷彿看到一位很會放風箏的媽媽。

是什麼樣的教育,讓一位青春期男孩蹲在玄關,靜靜地將一、二十雙鞋子擺好?是什麼樣的教育,讓一位國中生親手處理小鳥的遺體?是什麼樣的教育,讓高中生勇敢地成為國際交換生,克服文化適應等種種問題,還成功推動國民外交?又是什麼樣的父母,可以讓小學畢業生離鄉背井又翻山越嶺到後山求學,青春歲月時又能放飛到國外拓展學習的空間?

這一對青春成長日記與人不同的兄妹,名叫閻華、閻虹,他們的中學歲月都是在後山花蓮的慈大附中度過,而這位勇敢又有智慧的媽媽,就是本書的作者。

我是一位女校長,也是一個雙薪家庭的媽媽,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總慨嘆陪伴孩子的時間有限,但是孩子的成長不能重來,教育的背景更讓我明瞭,在各個階段的關鍵點,一定要提供孩子成長的機會。

本書作者莉萍,有些教養觀念與我相似,彼此分享育兒經驗時,總有意猶未盡的感覺。很高興她將這些教養兒女的經驗集結成書,可以讓更多家長多些不同的觀點,不同的思維。

有智慧的媽媽,不但重視身教、言教,而且在關鍵的時間點,能有智慧地適時放手,任孩子高飛。智慧與勇氣,讓父母成為一位放風箏高手,也讓孩子看到不一樣的天空。翻翻這本書,或許可看到竅門!

 

姚智化/臺南慈濟高中校長

冷莉萍女士的一通電話,讓我的思緒回到十幾年前,剛到花蓮在慈大附中任教的場景。我是冷女士的女兒閻虹的高中導師,當時閻虹保留學籍到美國當交換學生一年,之後復學時擔任班長,她總是笑臉迎人,充滿自信又客氣,成績也保持在全班前三名。

之後閻虹計畫去日本當交換學生,假日回臺北學日文,有一次,閻虹在週記上描述日文檢定放榜,爸爸告訴她未通過,讓她很難過,因為自己犧牲假期,不敢和同學出去玩,結果還是未通過,真的很洩氣!過不久,媽媽打電話告訴閻虹,爸爸「又」一次開玩笑,其實是高分通過。後來因故無法去日本,改去德國,閻虹又重新學德文。

閻虹的哥哥閻華也是慈大附中學生,並到美國當交換學生一年,在美國獲得總統志工獎。回國後,直接就讀高二,兩年後的大學學測成績是全校榜首。閻華曾出版《少年,要胸懷大志》一書,鼓勵青少年要相信自己,總有夢想起飛的那一天。

閻華的自信與努力,讓人欽佩,閻虹延後滿足的定力及毅力決心,也令人讚歎。其實,教學的目標就是學習責任的轉移,如何讓學生確定人生方向,能自我驅動、積極努力、忍受挫折、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正是教育所要努力的課題。

閻華和閻虹當交換學生,從發想、計畫、準備到隻身出國,都是自己找資料、找資源;是怎樣的父母,如此睿智遠見,卻又如此大膽及捨得,讓一對子女從小「放飛」?誠如冷女士所言:「讓未成年的孩子接受『異地求生』的洗禮,讓他們『找回學習的初衷』!」

期待在教育現場,有更多像冷女士這樣睿智的父母,支持學校、支持老師、相信孩子,讓教育更成功,讓下一代的生活更美滿。

 

李克難/花蓮慈濟大學附屬高級中學前校長

《育兒放飛記》是一本特殊的家庭教育書籍,以慈濟人文精神為經,以父母關愛為緯,構築了兒女成長的豐富與圓滿,編織出滋潤家庭的溫馨與幸福。冷女士是慈大附中學生家長,陪伴一兒一女探索與學習,兩位孩子都能自尊自愛、積極奮進、關懷人群、服務社會,成為優秀的世界公民。

平凡的職業婦女媽媽用心守護生命的獨特性,培養孩子正確價值觀及堅定不墜的意志力;帶領孩子一起踏上學習之旅,孩子們具備自主學習的動力與興趣;放手讓孩子單飛,接受慈大附中住宿教育,型塑獨立自主、珍惜時間、合作友愛、自我要求、美善純良等人格特質,成為子女畢生的資糧。

媽媽鼓勵孩子參加國際交換學生計畫:兒子閻華在美國為貧困兒童募集六千餘冊童書,榮獲二〇〇八年「總統志工獎」;托益成績九百七十分,就學亞洲排名第一的香港大學,創辦第一屆香港大學體驗營;出版《少年,要胸懷大志》,鼓勵青少年。女兒閻虹分別赴美、德兩國擔任國際交換學生,主動傳揚中華美善文化;二〇一一年日本發生三一一大地震及海嘯災難,引導德國同學愛心關懷日本災區民眾;大學時獲聘為阿聯酋航空公司空服員,獨自赴杜拜工作,成為該公司最年輕的空姐。子女表現傑出,受到讚歎。

母親運用活潑有效的教養方法,營造開放的家庭生活環境,提供子女多元的學習機會,放手讓孩子勇敢飛翔,看山、看水、看世界,愛己、愛人、護大地,下一代身心健康飽滿,昂揚開創人生,信心滿滿,奮勇前行。媽媽擁有慈悲善心,運用妙法養育兒女,娓娓道出圓融的慈濟教育經驗,是珍寶,更是善知識。

  

洪若岑/慈大附中慈懿會合心幹事、大愛感恩科技公司設計總監

是什麼樣的原因,讓父母捨得小學畢業的孩子從臺北到花蓮讀書?

莉萍的母親是位資深又精進的慈濟委員,長期投入環保志工,為地球盡心力。在母親的引領下,深深影響著莉萍對孩子的教育,而且是從小扎根。

莉萍手把手地參與孩子的每個成長過程、陪著孩子參加慈濟兒童精進班,培養孩子的生活能力、懂得孝順父母尊敬師長,也啟發孩子的愛心行善。小學畢業後,多數人尋找都會區把孩子送進名校,莉萍反其道而行地讓孩子單獨負笈花蓮求學,開啟生活自理的住宿生活。

慈大附中的孩子來自各地,白天一起上學、晚上共寢,所有事都要學習自我管理,做好時間安排。大山大海環繞的慈大附中校園裏,除了基本學力,更提供了豐富多元的學習與活動:各類型海內外志工服務、海外交流,以及交換學生等。除了完善的硬體、認真的老師,還有由慈濟志工組成的教育志工「慈誠懿德會爸爸媽媽」進到校園關懷孩子們。

青春期孩子情緒起伏大,舉凡交友、課業、家庭等心事,都會跟慈誠爸爸懿德媽媽訴說或商議。慈懿爸媽們用父母心陪伴孩子,用心傾聽再給予建議或規勸,樂作親子間的橋梁。因而孩子們在畢業後就業、結婚生子,都會邀請慈懿爸媽分享他們的喜悅,成為他們另類的爸媽。

愛沒有方程式,唯有給予正確的愛,莉萍雖是職業婦女,卻非常重視孩子的教育、安排理念好的學校、啟發善行給予人文薰陶,成為獨立、正直、具有愛心的好青年。兩位孩子閻華、閻虹,向來有禮、主動又好學,在學校師長及慈懿爸媽充滿愛的環繞下成長,閻華國中畢業時獲得全年段唯一「師公上人獎」品學兼優的肯定。兩位孩子的成就,讓身為慈大附中慈懿會合心幹事的我與有榮焉。

是什麼樣的原因,讓父母捨得小學畢業的孩子從臺北到花蓮讀書?原來是以人為本的那分愛。

 

張其正/臺灣愛優生文化教育交流協會理事長

說起與閻媽媽的結識,要回顧十多年前她兩位優秀的孩子:閻華和閻虹,分別甄選上本協會的高中交換學生。閻媽媽在教養孩子上特別令我讚歎,兩個孩子在國外期間,閻媽媽給孩子的觀念也特別令人印象深刻,多年來一直讓我感受到這是個「實踐、感恩、回饋」的家庭。

哥哥閻華在美期間為臺灣弱勢孩子募集幾千本英文童書;妹妹閻虹更是美國交換後再赴德國交換一年,在德期間碰上日本三一一大地震及海嘯,她在德國發起愛心關懷活動。十五、六歲隻身在國外的孩子,不但沒有伸手要東西,反而是用熱情與感動尋找資源,整合在地人脈支助弱勢及災區。教養出這樣的孩子,其母親當然是我見賢思齊與長期諮詢的典範。

從事跨國高中交換工作逾二十年,輔導近兩千五百位臺灣學生,期間與無數的學校師長、家長、學生有非常多的互動,我的觀察認為,臺灣與世界的接觸在現階段是最好的時候,也是最需要提升的時期。

臺灣四面環海、資訊如此發達,然而年輕人如果安於舒適而選擇小「怯」幸,失去探索冒險的行動力,最終不免急於看到成果而將目標設定得太短淺。這樣的年輕一代,未來是堪憂的。觀察閻媽媽教育出的一雙子女,足以證明只要父母相信孩子、給孩子舞臺,絕對可以培養出具有競爭力的下一代,更是未來十至二十年地球村需要的人才。

二十餘年來,我們不遺餘力培育臺灣青年具備以下的能力:培養自信,找出優勢;擁有感動自己及他人的工具;整合資源與團隊合作的能力;立足臺灣、迎向世界的格局;創造精彩人生的故事;回饋改善地球的環境及幫助需要的弱勢。

期許此書能感動千萬人心,期望臺灣青年如閻家的孩子這般,自信且有大格局地走出去迎向世界,更因為有能力的他們而讓地球的藍天更藍、大地更綠、海洋更清澈。

 

【楔子】

寫在故事之前

親愛的孩子,你們知道嗎?我不只是你們的奶奶,在成為奶奶之前,我是一個男孩與一個女孩的母親,可是在成為他們的母親之前,我只是一個男人的太太,而在成為這個男人的太太之前,我也曾是人家的女兒、孫女,更是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

隨著歲月積累,我的身分也被層層堆疊。

走過多年人生,我的腦中、心裏任一處角落,即便是層層皺褶處,都能在輕輕翻動中,找出一段段令我回味不已的美好時光。

一如現在,我想起了好幾年前曾搬過一次家。因為坪數小,我跟先生決定不搬入大型家具,只留下原木餐桌椅、幾張彩色的小木椅以及一組原木書櫃。家具簡潔,沒有電視櫃,也短少了舒適的沙發,但這與一般家庭不太一樣的擺設,並不影響我們對生活品質的追求。

我去油漆店逛了好多回,即使設計是我的本業,仍得不停地在腦中試想許多種配色,「這個顏色好嗎?」「會不會太奇怪?」好多的想法與念頭讓我在油漆行裏陷入苦戰。

一番糾結掙扎後,我終於提回幾桶檸檬黃、柳橙橘的油漆。經過一天又一天,家裏的每面牆慢慢顯出不同風情。我享受著彩繪的快感,也刻意留下一小片牆給放學的女兒,讓她拿著海綿滾筒上色,體會自己動手做所帶來的樂趣。

雖然說是搬家,但是即將搬進的空間,其實是我們曾經居住過的舊家。牆上有著兒子與女兒小時候的塗鴉,即使顏色些許褪去、模糊,仍能清楚看出樸拙筆觸繪出的小人兒。

再將視線轉往另一面牆,有著我和先生用鉛筆一年一年替兩個孩子刻畫的身高印記,這些無可取代的童年回憶,我們都決定要留下!

油漆工作告一段落,我將自匈牙利買回的藍白大盤掛在牆上,又拿出在土耳其大市集搜羅到的整匹蕾絲白紗,請迪化街一位值得信任的裁縫師傅,製成餐桌旁隨風飄動的美麗窗簾。

每一次透過清柔搖曳的蕾絲布向外望去,窗外種植的迷迭香、薄荷彷彿更顯生機。

這些旅行中帶回來的紀念,讓我想起自己四十歲時的勇敢果決—獨自到西班牙旅遊十八天。這不同於一般母親的抉擇,以世俗的眼光來看,可能被認為是拋夫棄子,但如今回過頭來審視自己的人生,卻是我一生中為自己踏出的很重要一步!

孩子,你們知道嗎?奶奶陸續又踏出一小步、一大步,我訓練才小學低年級的兩個孩子自己搭公車與捷運,還將小學剛畢業的他們,迢迢送到離臺北三個小時火車車程的花蓮念書,甚至在他們國中畢業時,就讓他們隻身前往美國當交換學生一年。

「你怎麼敢這麼做?」一路走來,這句話或是驚訝、或是疑惑,不時透過各種角色身分向我詢問,有父母、長輩、老師……甚至連我也自問:「我怎麼敢這麼做?」

每一次的放手,我都心驚膽戰,每一次將孩子由我身邊往外推出去,內心就會上演一場沒有終點的拔河。

每一次的放手,無法掌握的是事情中突如其來的變數,但那也是事後令人驚喜的成長。這些回憶在我的腦中不停翻動,我已經迫不及待要告訴你們這些故事了。

因為將近三十年後,驗證了我當時的決定雖然膽大,方向仍可供參考。提筆以信件形式寫下,或許於你們所處的年代已是太過古板,但這是長期訓練孩子獨立的我們,另一種與孩子交流的方式。請讓奶奶保有這一分懷舊的浪漫吧!

故事即將開始,你們,準備好要聽了嗎?

Copyright ©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註記:以上任何文字影音著作皆屬慈濟版權所有。
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重製、轉貼、節錄及不得以任何方法曲解畫面原意,未經同意不得以任何形式利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