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蒞臨:慈濟人文喜閱書苑!

烽火邊緣 愛的約定

庫存: 現貨

原價: NT$390

特價: NT$351

作者:葉子豪  攝影:蕭耀華
ISBN:978-986-5726-03-4
出版日期:2014.4初版
444頁/15×21公分/平裝/彩色

烽火邊緣  愛的約定

雙擊圖片以瀏覽完整大小

縮小
放大

詳細資料

中東,或稱西亞,自古即為人類文明起源地之一,發韌於當地的基督宗教、伊斯蘭教,影響了全球過半人口的心靈世界。及至二十世紀,又發掘出豐富石油,使當地許多國家一夕致富,甚至能左右世界經濟的影響力。然而,在歷史恩怨、教派對立及強權角力的糾葛下,中東也不幸成為戰亂偏多之地。

以阿衝突、美伊戰火,以及近來的敘利亞內戰,都造成龐大的難民潮。中東諸國中,約旦因局勢相對平穩,成為鄰國難民逃避戰亂的庇護所。但該國缺乏天然資源,國土過半為沙漠,國計民生原本就困難重重,外來難民更使其雪上加霜。也因此成立於一九九七年的慈濟約旦分會成立,就以關懷當地貧民、援助外來難民為己任。

本書除記錄濟貧救援,彰顯慈悲願行外,也將視角擴及歷史、宗教等人文層面,藉由助人者與受助者的生命故事,讓讀者看見小人物背後的大歷史,省思戰爭、和平與人道的相關議題。

 

目錄

【自序】源自臺灣的中東傳奇

春風撩戰火

千年古都成斷垣

安曼今昔

阿拉伯世界平安夜

杰拉什古城與加薩難民

東方武者

小團隊大承擔

愛在寶島 緣定中東

以王之名

寒風中的貝都因人

敘利亞難民淚

荒漠湧出一座「城」

佩特拉奇緣

百里黃沙路

遙望應許之地

不浪漫的下雪天

遇見好撒瑪利亞人

步步驚心

一瞬間與一輩子

愛在烽火邊緣

【後記】難得和平

 

【自序】

源自臺灣的中東傳奇

說到中東,您會想到什麼?是金碧輝煌的杜拜、財大氣粗的產油國?還是沙漠中的坦克殘骸、面露兇光的恐怖分子?

長久以來,世人對中東的印象,多半集中在石油能源及戰爭衝突。從二十世紀的五次以阿戰爭、兩次跨世紀的美伊大戰,到最近的「阿拉伯之春」革命、敘利亞內戰,生靈塗炭的場景不斷在當地上演。

千年百戰的滄桑,不禁令人感嘆,那人類古文明發源地,數十億基督徒、穆斯林的心靈故鄉,為何自古至今都脫離不了戰略利益的競逐、族群教派的糾葛,欲求和平無爭的「文明」卻不可得?

所幸戰火紛飛之地,猶有一方安穩樂處,被以色列(及約旦河西岸占領區)、敘利亞、伊拉克、沙烏地阿拉伯與埃及環繞的約旦,因內部情勢穩定,四十年來又以靈活的外交政策避免捲入戰爭,成為中東少有的和平國度。

巴勒斯坦、伊拉克及敘利亞的難民,都想盡辦法逃到這個由伊斯蘭先知穆罕默德後裔稱王主政的王國。儘管沒有產油、資源匱乏、財政困窘,約旦君王與人民依舊發揮人道精神,讓數以十萬計的各國難民在境內安身,因此約旦人稱自己的國家為「愛的庇護所(Beloved Shelter)」。

來自臺灣的慈濟人,也在這個不算富裕,卻擁有珍貴和平的國家留下愛的足跡。自一九九七年創立設點以來,這個人數一向不多的志工團體,不僅關懷約旦本土的社福機構和貧民聚落,也對從外國逃過來的難民伸出援手。

他們曾在二○○三年美伊戰爭後,進入伊拉克發放糧食及藥品,也曾善用通曉伊斯蘭世界民情的優勢,協助臺灣本會援助伊朗及巴基斯坦大地震。及至敘利亞內戰爆發,新一波難民潮湧入,又再次發揮「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將臺灣的愛心澤被於顛沛流離的苦難人。

二○一二年底至二○一三年初,我們有幸前往約旦,見證、記錄當地慈濟志工關懷本土貧民、救助敘利亞難民的行誼。在為期一個月的採訪中,走訪了情勢緊繃的約旦、敘利亞邊界要塞,遇見火線餘生的倖存者;在難民營及邊區城鎮的角落,看到戰爭受害者無法消除的彈痕、年輕卻已成殘的軀體。

婦女掩面落淚、青年茫然無著、孩子們歌唱充滿詛咒的童謠,戰火不只奪走生命,也創傷人心、扭曲人性。而慈濟人幫助難民,不只提供救命的物資,也盡力療癒心靈傷痛;他們在發放現場播放臺灣志工募集冬衣的影片,讓難民看見半個地球之遙,有數以萬計的善心人士在關懷他們。

以九十度的鞠躬、柔和的言語,讓被幫助的人感受到真誠的尊重。在施與受雙方相互擁抱、憂鬱的臉露出笑容的當下,相信難民對未來的想像,不再只有戰爭、殺戮與茫然。

相對於敘利亞難民離國出走多時,積蓄用盡、生計無著的煎熬,生於斯長於斯的本土貝都因人,雖然窮到近乎一無所有,甚至比難民營裏能獲得免費醫療及食物的敘利亞人還匱乏,卻有著安住故鄉的篤定。

慈濟志工前往大漠中的貝都因部落訪視關懷,十多年如一日,雖然提供的物資有限,但彼此之間卻已建立了親如一家的友誼。一杯甘甜溫暖的紅茶、一個盛裝善款的存錢筒,表達了真誠護持志工朋友的情義,也示現了他們不為貧窮所屈服的精神。

當然,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這一切的愛心成就,都要歸功於付出無所求的志工。十六年下來,儘管志工團隊仍維持「小而美」的規模,但組成卻已多元化、本土化。而且每位志工的生命故事,都可說是「小人物、大歷史」。

一九九七年,慈濟志工林慧真女士隨著外交官夫婿遷居約旦,接引臺灣僑民展開關懷當地貧民的慈善工作。

出身海軍陸戰隊莒拳隊的陳秋華,二十五歲那年被國防部派往約旦,幫助胡笙國王訓練軍警,並應王室邀請留在當地推廣跆拳運動;四十七歲受林慧真感召加入慈濟行列,善用在約旦耕耘二十多年所結的好緣,進行「菩薩招生」。

如今志工成員中,有年輕時適逢臺灣經濟奇蹟的職場女性,遇到前來做生意的約旦青年,為愛走天涯遠嫁中東,老來成了阿拉伯小孩的「臺灣阿嬤」,也跟著慈濟去愛更多孩子。也有人原是半調子穆斯林,在參與後改掉不良習氣,成為親友眼中的虔誠信徒。

還有原居於耶路撒冷的巴勒斯坦基督徒,忘不了一九六七年以阿「六日戰爭」時被迫逃離家鄉的傷痛,而今發揮同理心,跟著來自東方的「好撒瑪利亞人」,關懷同遭戰亂之苦的敘利亞難民。

不同種族、不同宗教的人合作無間,同師同道同志願,在信仰自由、包容性高的臺灣或許不足為奇,但在宗教壁壘分明、教派衝突激烈的中東地區,卻是甚難希有的組合。更可貴的是,他們頭頂中東的藍天、腳踏約旦的大漠,救助的對象是阿拉伯人,卻把榮耀都歸於臺灣,歸於證嚴上人所在的心靈故鄉。

這是源自臺灣的中東傳奇,是值得我們感到光榮的事蹟,但身為第一次寫書的新手,面對大量的第一手紀錄、口述故事以及波瀾壯闊的中東歷史,我只能盡力將所有文史資料去蕪存菁、整合呈現。

由於中東為人類宗教重要發源地,本書內容亦涉及宗教歷史背景,為求真實正確,我在書中使用的宗教名詞與臺灣慣用語稍有不同。首先,國人習慣以「基督教」一詞,稱呼十六世紀馬丁路德推動歐洲宗教改革後產生的新教派,但許多書籍著作也常以「基督教」一詞,涵蓋所有信仰基督的教會。

為了避免混淆,我改用宗教學界常用的「基督宗教」一詞,通稱耶穌及其門徒所創的初期教會,以及後期衍生的科普特教會、羅馬天主教、東正教、基督新教等諸支系,並泛稱其信徒為「基督徒」。

另對「回教」、「回教徒」、「回教世界」的俗稱,則與國際接軌,使用其原本用語,分別以伊斯蘭、穆斯林及伊斯蘭世界稱呼。其中,伊斯蘭(Islam)的阿拉伯原文意指「歸順、服從、安寧、和平」,而信仰伊斯蘭的人即為穆斯林(Muslim),意為順從真主的人。

期待此一初試啼聲之作,能讓讀者開卷獲益,培養更寬廣的全球視野,以及「慈悲等觀」的國際觀。亦歡迎歷史、宗教、國際關係等相關領域先進審閱賜教,以助「報真導正」。

 

【後記】

難得和平

子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返國後,我們都很期待能與在約旦結識的本土志工再相見。由於距離遙遠、語言隔閡,他們要來臺灣非常不容易,因此當我得知莉莉及她的孫女喬安娜(Joanna Arida)要在二○一三年歲末,來臺灣參加全球慈濟青年營隊時,就把握因緣安排見面。

但沒想到我們在臺灣的第一次重逢,卻是在證嚴上人行腳臺北的會客室不期而遇。

「我有一個請求,希望上人能准許!」在數十位慈濟志工的注視下,證嚴上人伸出右手讓遠道而來的莉莉行吻手禮。這個有西方及中東特色的敬禮動作,不只表達莉莉自己的敬意,也是替一位受到慈濟幫助的敘利亞婦女轉達感恩。

接著,莉莉向上人介紹孫女喬安娜。身高與學業成績都高人一等的她,跟著祖母參與訪視發放已有一段時間了,此刻正好向上人及諸位志工先進報告心得。

「首先,我決定茹素;第二,我要帶同學加入慈濟。」帶著些許羞怯和緊張,喬安娜鼓起勇氣向上人許下新年新願。

見到久違的彼此,我和莉莉阿嬤都驚喜萬分,於是相約元月四日共進晚餐。我急切地想知道約旦的最新狀況,沒想到那天第一個發問的不是我,而是喬安娜。

 「你知道提婆(Deva)和阿修羅(Asura)有什麼差別嗎?」因為在宗教系修過一些佛教課程,我知道她問的是有關佛教「六道眾生」的問題,也很驚訝一個年僅十五歲、生在天主教家庭、長在伊斯蘭國度的高中女生,竟能說出由梵文、巴利文轉譯成英文的佛教詞彙,可見就讀國際學校的她,在宗教通識方面學了不少。

驚訝歸驚訝,當下最重要的還是解答問題。「提婆(即佛教六道眾生中的天人)是具有高度智慧的生命,具有仁慈的特質,而阿修羅則是常常生氣、充滿憤怒,其實他們本質都是一樣的⋯⋯」我盡力把所知的佛學知識,如「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眾生皆有佛性」、「無明」、「煩惱」、「習氣」等概念,用有限的英文詞彙表達,喬安娜聽得似懂非懂,水汪汪的大眼睛裏,好像還浮現著許多問號。

突然間靈光一閃,我想到佛教、基督宗教經典當中,都有許多譬喻,何不借青少年喜歡的影視戲劇,比擬要講的人、事、物呢?「你看過電影《魔戒(The Lord of the Rings)》嗎?」喬安娜點頭稱是。

「提婆就像電影《魔戒》中的精靈,美麗且善良,而阿修羅就像黑暗魔王索倫的軍隊一樣,既憤怒又兇殘,但其實他們本來都是一樣的。」因為看的是中文版,沒有注意原文,我不知道怎麼用英文講「半獸人」、「強獸人」這兩種面目猙獰的魔軍士卒。但依稀記得電影描述到,半獸人本來是精靈,遭黑暗勢力俘虜後,魔王對他們百般凌虐、折磨,最後把擁有美好特質的生命體,異化為殘暴、噬血、好戰的怪物。

這樣的說明,不知道能不能讓喬安娜比較容易聯想,也許她自己上網或查書,得到的收穫還多些。但《魔戒》的劇情,卻讓我聯想到當下的敘利亞,就像電影描繪的中土世界,殘暴的武裝部隊相互攻擊,把美好家園蹂躪成「魔多」煉獄,激進分子任意凌虐俘虜、殺害無辜百姓,又何異於電影中魔性大發的「半獸人」、「強獸人」?

相形之下,和平的約旦如同碩果僅存的人族與精靈國度,正值青春年華又樂於付出愛心的喬安娜,就像是精靈公主般內外皆美。

約旦慈濟志工則好比劇中身形嬌小不起眼,但擔負最重要任務的哈比人。會這麼聯想,一是因為團隊中少有身高一八○公分以上的大個兒,二則志工們都心寬念純、付出無所求、努力克服艱難達成任務。

哈比人因為心思單純、能克服魔王的誘惑,故達成銷毀魔戒、拯救世界的使命,慈濟人所做的事當然沒有那麼奇幻,但他們的努力緩解了許多人的貧苦,膚慰了流離的心。

「有個小女孩名叫阿雅(Aya),我的天啊,我最好的朋友也叫阿雅!」說起遇到的敘利亞女童,喬安娜相當不捨,在發放現場負責看顧難民小孩的她,常和孩童們打成一片。

看到小女孩阿雅戴了一條項鍊,喬安娜順勢打開話匣子:「你的項鍊好漂亮啊!是誰送給你啊?」小女孩羞怯地笑了,接著把喬安娜拉到一旁。

「這個送給你!」「不,我不能收。」「你就收下吧!」不忍當面拒絕傷了孩子的心,喬安娜勉為其難把項鍊放進口袋裏,看到大姊姊收下禮物,小女孩滿心歡喜地離開了。

雖然項鍊不是很貴重,但喬安娜還是想辦法要找到女童的父母,只是難民們拿到物資就馬上離開,終究難以將項鍊奉還。

之後到貝都因部落發放,同樣承擔保母工作的喬安娜,把敘利亞小女孩送的項鍊,轉贈給一個貝都因小孩。「那是我的美好記憶!」她笑著說。

不過接觸戰爭難民,也難免接觸到殘酷的一面,說起那位只比自己大一歲的敘國反抗軍少年戰士,喬安娜瞪大了眼睛:「一顆子彈從他的右耳下方打入,從另一邊出來,令人驚奇的是,他活下來了。」

同是二八年華的青少年,「她」在平安的國度順利求學揮灑青春,而「他」卻已在戰場上負傷,失去一眼的視力。「他爸爸還說,希望有二十個孩子,個個都像他一樣。」莉莉語帶感慨地說,喬安娜接著補充說明:「因為其他的孩子拒絕回去打仗。」

聽到那一五一十的詳細描述,我不禁擔心這位未成年女孩,會不會遭受心靈創傷,出現寢食難安的身心症狀?

「我必須去接觸這些事!」喬安娜淡定地表示,自己以前就在癌症中心當過志工,看過許多病苦個案,而且在來臺前,她也才陪癌末的外公走完最後一程。

關懷病苦、見證生死的志工經驗,讓喬安娜練就夠強的心靈力量,去面對戰爭受害人的苦痛,聽難民說故事,她感觸頗深:「想想看,如果有一天,你一覺醒來,國家亡了,你的房子沒了,日常的生活變了,那會如何呢?」

短暫聚會過後,我們與莉莉祖孫合影留念,並致贈一個布娃娃,以慶祝莉莉喜獲外孫、喬安娜當了表姊。

兩個月之後,臺灣慈濟人醫會的牙醫和家醫前往約旦義診並參與發放,祖孫倆又前去助緣,從影視志工拍回來的影像中,我看到喬安娜實踐了承諾,把學姊請來一起當志工了。

二○一四年二月下旬至三月初的約旦義診行,是臺灣人醫暌違五年之後的重返,志工醫師們希望藉此合作交流機會,接引更多約旦本國醫者加入當地的慈濟人醫團隊,並整修五年前捐贈到當地的牙科器械,傳承操作技術。

當然,診治病苦是此行的第一要務。在陳秋華的安排下,醫師們前往特教中心、老人院進行機構關懷,也到窪地阿頓貧民區、薩哈巴敘利亞難民區及約旦河谷的貝都因部落進行義診發放。

在為期約一週的活動期間,臺灣牙醫的技術與對病人的用心,讓前來助緣的本土牙醫相當讚歎。看到志工唱歌安撫智障孩子,引導他們乖乖開口讓牙醫治療,特教中心院長鬆了一口氣。

「不只小孩怕看牙,連大人都怕。」說起約旦河谷地部落的貝都因病患,牙醫師謝金龍很不忍,因為當地醫療資源缺乏,很多人打從出生到成年,都未曾接受牙醫的檢查和診治。

相對於本土貧民滿口爛牙的情況,敘利亞難民牙齒的情況就比較好,補牙、做假牙的人不少,顯示在內戰爆發前,他們的經濟情況不錯,不僅有餘力看牙醫,也付得起相關的治療費用。

「可是逃出來之後沒有保養,牙結石的情形很多。」謝金龍道出了戰爭、匱乏,對難民群眾健康的負面影響。

整形外科醫師葉添浩,也對貧窮引發的疾病問題頗有感觸,外科系的他準備了許多藥品以及器械,甚至為了讓截肢或受傷的難民免除術後拆線的麻煩,特別準備了可以被人體吸收的縫線。

但是到了現場,真正需要動刀、縫合的病人少之又少,反倒是呼吸道感染和皮膚病的人特別多。「像窪地阿頓那邊都是皮膚病問題,我語言不通,沒辦法講衛教,只能告訴他們手要洗乾淨、要擦藥。」

面對眾多感冒、皮膚病以及慢性病患,葉醫師不諱言自己有些無力感,因為義診只有幾天,病患不可能再回診複查,只能開幾天份的藥給他們,之後的醫療還是得仰賴約旦本地院所,但是碰到使得上力的患者,醫者與志工們無不全力以赴,爭取希望。

「醫師說不能碰到水。」「他是說你的外固定支架和傷口不能碰到水,其他部位都要擦乾淨啊!」解開敘利亞青年左小腿上的繃帶與紗布,葉添浩叮囑他要保持腳的清潔衛生以免感染。

由於當天的義診是在陳秋華家進行,葉醫師把患者請進浴室,放低姿勢為他清洗。自從被警察開槍打傷,送到約旦動手術後,青年的左小腿和左腳掌已經長達一年沒有碰水,久久不癒的傷口、滿是污垢的腳,散發陣陣異味,而劇痛引發的哀號,也讓人聽得心驚膽戰。

由於義診現場沒有手術設備,葉添浩只能小心翼翼地幫青年洗腳,做一些簡單的傷口處理。

根據患者自述,曾有醫師告訴他,左腳可能保不住要截肢了,葉醫師檢視後發現,他因患部遭細菌感染引發了骨髓炎,的確需要進一步治療,但那受傷的腳並非無藥可治。

來到慈濟花蓮本會向上人報告的同時,他也打開電腦播放照片,與同來的大林慈濟醫院副院長簡瑞騰一起會診,盡力為遠在數千里外的敘利亞傷者,尋求康復的生機。

走過多個苦難國度,賑災經驗豐富的葉添浩自我期勉:「不要麻痹,要回歸初發心!」畢竟一個人、一個團隊的力量有限,與其想著能幫多少人?救不完怎麼辦?不如把握每個當下,關懷每一位與自己有緣的人,就如證嚴上人所說:「只要眼睛看得到、腳走得到、手伸得到,都要不遠千里救拔苦難,成為他人生命中的貴人。」

巧合的是義診團隊來到花蓮,向上人報告的那天,正好是二○一四年三月十五日,敘利亞內戰屆滿三周年紀念日。遠在八千公里外的敘國,人民含淚離鄉、流亡異域仍是擋不住的進行式,相形之下,臺灣沒有武裝衝突、無需持槍戰鬥、倉皇逃難,這樣的幸福得來不易,確實值得珍惜並用心守護。

衷心期盼明年三月,敘利亞早已脫離「修羅」、「地獄」的戰況,回歸「人道」,也祝福臺灣以及同樣為世界付出許多的約旦,永為安和樂利的淨土,作世間愛與善的泉源。

Copyright ©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註記:以上任何文字影音著作皆屬慈濟版權所有。
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重製、轉貼、節錄及不得以任何方法曲解畫面原意,未經同意不得以任何形式利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