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資料
本書收入李家同、何懷碩、南方朔等十七位各界學者專家的生命經驗與智慧分享,
期能為讀者帶來啟發與動力,創造自身生命中的感動與精彩。
•目錄
序一 尋常家飯的生命智慧 ◎林谷芳
序二 開啟生命的鑰匙 ◎吳娟瑜
序三 尋找人生的答案 ◎游乾桂
開創更美好的人生 ◎鄭石岩 | 有信、有望、有愛的人生觀 ◎阮大年 |
重新出發的生命動力 ◎傅佩榮 | 工作上的自我成長 ◎司徒達賢 |
以戀愛為人生之本 ◎曾昭旭 | 活出生命意義 ◎李家同 |
什麼是幸福? ◎何懷碩 | 謝謝──我最想說的一句話 ◎張曉風 |
心中有道,回家有路 ◎王邦雄 | 親密與孤獨之間的擺盪──談愛與自由 ◎梁翠梅 |
懂得幽默,人生是彩色的 ◎方蘭生 | 打開心結,面對自己 ◎許文耀 |
計畫永遠趕不上變化 ◎藍三印 | 超越逆境,發揮家庭的復原力 ◎鄭玉英 |
當西方遇上東方──談文明、斯文與禮貌 ◎南方朔 | 學習感恩,生命關懷的第一課 ◎紀潔芳 |
人生的價值 ◎吳京 |
•序-尋常家飯的生命智慧 / 林谷芳
生命是活的,活的生命就得有活的學問,你不可能只靠量化的知識、概念化的原則去解決生命的問題。換言之,生命的學問是一種智慧,真實的答案只能來自你自己的觀照、你生命的體踐。
生命的公案,所有因緣耐人咀嚼
然而,雖說生命的習題只能自己解,雖說離開自己的經驗就是「說食不飽」,但看別人如何煮出佳餚,自己在下料火候上就更有了參照。於是,一個個不同的生命如何走出他們或如實、或精采的人生,也就成為我們生命必參的公案。
公案是活生生存在的案例,但雖說是活生生的案例,解讀卻各有不同。而其實,生命存在的本身就是人生最大的一個公案,我們為何會存在?活著又為了什麼?又為何有如此多的因緣串連在我們的生命之中?這種種問題,你可以一筆帶過,也可以由此觀盡人生。
問題一筆帶過,人生可無法一筆帶過。一筆帶過問題,生命只能是挫折、懊惱與悔恨;好好咀嚼,卻有希望創建無盡的人生。
咀嚼,可以是主動的,天地本是一本大書,只看你肯不肯讀、會不會讀,對有心人來說,觸目皆道。當然,許多人的咀嚼是被動的,事情來了,方思脫困之道。但無論如何,能觀照就有生機,觀照得早,生機就大,觀照得晚,就必然蹉跎了人生。
談蹉跎,一句佛家話「菩薩畏因,眾生畏果」,道盡了生命在此的高低,智者在因地就覺察到未來的結果,發心因此趁早,愚者卻要到惡果自食,才悔恨莫名。
如實地觀照,尋常家飯自有真味
正因觀照要及早,莫使生命多蹉跎,才有泰山文化基金會與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共同出版這樣的一本集子,由十七位在觀照與體踐上顯現其自有風光的生命,拈出他們的一些心得;這些心得雖沒有理論的堆砌、沒有豐美的辭藻,卻都是一個個生命如實觀照、如實體踐的結果。
正因如實,正因平常,所以最能為我們參照,禪家有句話說:「祖師言句如家常飯」。的確,真正能吃得好、吃得久的,往往不是飯店餐館的豐美酒席,而是屋裡的尋常家飯。這尋常家飯,飯中有真味,只待細細咀嚼。
當然,就像吃菜吃飯,口味各有不同,對人生的契入,十七位生命也有同有異,可都無損於其間的觀照,而人與人之間智慧的領略與傳遞,既須有「相應」為前提,則這十七道菜中那個能觸發你的味蕾,也就各有不同,而這,正是要陸續舉辦講座,一書納上十七人智慧的原因。
的確,生命原可以有諸多可能,每個人更都可以有自己的觀照、出口與安頓,十七,只是在這個因緣下的一個數字而已。其實,人若能將心打開,周遭就會有無數的公案,而你,當然也可以成為下個集子裡那十七人中的一人。
(本文作者為佛光大學藝術學研究所教授、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