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封面】攝影/蕭耀華
台灣的基因改造技術,連印度博士生潘維尼(Viney)也深受吸引,不惜遠道而來受教中興大學副校長葉錫東座下,學習以農桿菌做媒介,將抗病毒基因轉殖入香瓜之中。但礙於基改食品爭議仍多,在實驗室與消費市場之間,仍存在許多鴻溝有待解決。

【中國視窗】
滇緬公路一甲子
(中國篇)
撰文/孫敏、章東磐
攝影/楊延康
反攻中的騾馬運輸隊。在中國抗戰最黑暗的時期,滇緬公路獨自支撐著整個國家的外援運輸。六十年過去,在許多中國人的心裏,這條公路並未被遺忘。 |

【糧食大未來】
基因魔神
播種未來的種子
撰文/Marc Tessier
攝影/Stephan Elleringmann
翻譯/林金源
基因食品是饑荒救星,或僅是科學怪人的糧食?在德國艾因貝克,KWS種子公司的組織培養室,科學家們以基因改造設備,徹底改變了食物的樣貌。 |

【糧食大未來】
吃的大考驗
基因改造食品在台灣
撰文/陳世慧
攝影/蕭耀華
葉錫東在中興大學植病系的溫室中,檢視兩盆成長進度不一的基改木瓜種苗。經過長達十多年的努力,他終於研發出防治輪點病毒效果的基改木瓜。 |

【糧食大未來】
食無忌憚
守護生態的有機農耕
撰文/童貴珊
攝影/蕭耀華
迥異於干預生態秩序與提高糧產的基因改造,有機耕作卻反其道而行,以遵循生態的自然法則來耕作,不僅限量生產,並顧及生物多樣性,執意走一條「回歸原始、恢復自然」的復古道路。 |

【比鄰亞洲】
沖繩,放輕鬆!?
日美環伺下的軍事島
撰文/蔡文村
攝影/安培淂
尖峰時刻的單軌列車,司機催促乘客加快腳步。在現代快捷的公共運輸線底下,卻是一派輕鬆的日常節奏。沖繩,時刻面對駐軍問題。這裏的人,真能放輕鬆? |

【1945系列】
市區改正
日治時期台灣城市的現代化
撰文/傅朝卿
城牆改建為三線道,樓房取代瓦厝,騎樓的出現創造了新的商業形態。這張一九二八年印行的台北市地圖,標誌了改正後的筆直大街與百業繁華。 |

【1945系列】
刻畫南國
日治時期台灣新美術運動
撰文/李欽賢
一九二○年起,黃土水入選日本「帝國美術展覽會」。他以台灣風土為題材的雕刻作品,不僅震撼了殖民者的審美之眼,也激勵了台灣青年。 |

【經典書摘】
昆蟲知己李淳陽
撰文/莊展鵬.李淳陽
台灣昆蟲研究與紀錄片先驅李淳陽,窮其一生精力試圖解開昆蟲心智之謎,他相信,唯有大愛才能讓人類與自然融合為一。 |
【編者的話】 撰文/王志宏
【經典人生】 用生命走入生命 撰文/釋證嚴
【經典札記】 撥弄 撰文/王思熙
【杏林筆記】 由候診時間看醫病互動 撰文/賴其萬
【科學手記】 宗教與科學的孿生關係 撰文/江才健
【非洲處方】 到利科馬島作醫療 撰文/陳厚全
【經濟學人】 京都議定書的前途未卜 撰文/周添城
【經典問診】 你健檢了嗎? 撰文/裴馰
【華夏拾穗】 水密格艙 撰文/ 龍村倪
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