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封面】攝影/蕭耀華
伊朗巴姆大地震後,居民死傷慘重。倖存者也大多遭受身體外傷和心理創傷。一名劫後餘生的伊朗少女,在臨時醫療車上等待看病。由於災區衛生不佳,多數人蒙上口罩以避免傳染病。
【專題報導】
勘災十四日
伊朗巴姆地震
撰文/蕭耀華‧王運敬
攝影/蕭耀華
二○○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清晨,一場大地震瞬間摧毀了這個小鎮,鎮上百分之九十的建築物頓時土崩瓦解,活埋了三萬多條人命。慈濟勘災小組於地震後二日即前往當地展開援助行動。 |
【比鄰亞洲】
尋訪馬來西亞之心
撰文/潘美玲
攝影/安培淂
在短短的一百二十年,吉隆坡從一個西部的錫礦小城,成為東南亞發展最快的摩登城市。吉隆坡位處的馬來半島西南,也是馬來西亞今日的心臟地帶,新興的油棕產業,成為馬國主要經濟動力。多元文化的優勢、豐富的自然資源,讓人聽到了馬來西亞邁向二○二○宏願大國的跨步聲息。 |
【比鄰亞洲】
吉隆坡
尋找宏願的城市
撰文/潘美玲
攝影/安培淂
在馬來西亞前首相馬哈迪的「二○二○宏願計畫」中,吉隆坡的發展相當具有代表性意義。行駛於吉隆坡市內的輕快鐵,看似便捷摩登,背後的問題卻不如眼前風光。馬國的宏願計畫顯然還有進步的空間。 |
【比鄰亞洲】
馬來半島西南海岸
油棕園裏的新希望
撰文‧攝影/安培淂
在舊麻六甲,中國式建築仍保持原樣,人們依然以腳踏車作為交通工具,穿梭在一排排古老的廟宇與民宅之間,發掘深藏在小城內的歷史遺緒。半島西南部不僅蘊含了馬來西亞的過去,也是今日的心臟地帶,以及產業發展的未來所寄。 |
【生態時論】
蜜蜂與台灣農業
蜂華再現
撰文/林乙華
攝影/江敬皓
人為飼養在巢箱中的蜜蜂,工蜂正以腳勾腳的方式串連成臨時橋梁,作為搬運或便利通行的道路。這是蜜蜂高度社會化的生物特徵之一。在台灣,馴養蜜蜂已有兩百餘年,目前我們仍不斷發掘牠的奇妙特性與利用價值。 |
【生態時論】
誰殺了蜜蜂
新型殺蟲劑的潛在危險
撰文/Valerie Lassus/ TCS
攝影/David Alain Pitton/ TCS
翻譯/林金源
原本,蜜蜂、蜂農與花農之間是可以共生共榮的,但在法國卻傳出花農因使用農藥保護農作,而誤殺蜜蜂的慘劇。但農藥公司否認蜜蜂死因與他們有關,一場「蜜蜂死因」的大論戰正在上演! |
【發現台灣】
外勞的夢想與屈辱之旅
作客台灣
撰文/蔡佳珊‧李光欣
北宜高的工地,一位泰籍外勞午飯後,就地躺在水泥構件上小憩。暫時忘卻了沾滿汗水和沙塵的身軀,夢迴遙遠故鄉的田野和妻兒。台灣,是外勞夢想的孵育所,卻也是監禁自由的囚籠。 |
【探索世界】
解開藝術追求者的困惑
給未來的藝術家
撰文/何懷碩
圖片提供/何懷碩
許多人渴慕藝術,卻不得其門而入,藝術追求可有捷徑、又該用什麼方法、走什麼路呢?何懷碩著立此書深入淺出談論藝術觀念、理論與技巧,為有志自我追求藝術的朋友提供建議,並逐一釐清藝術追求者的迷惑。 |
【編者的話】撰文/王志宏
【經典人生】合心精進不息 撰文/釋證嚴
【經典札記】代謝 創新 惟活 撰文/王思熙
【杏林筆記】醫生請你不要告訴他 撰文/賴其萬
【經濟學人】道德自律與市場自利 撰文/周添成
【華夏拾穗】挽馬法和馬鐙 撰文/張之傑
【大學之道】全方位的健康 撰文/徐祥明
更多精彩內容